汉盛茶道

当前位置: 汉盛茶道 > 制作工艺 > 文章页

读《回望第一路》‖申福建

时间:2025-04-28 14:32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7 次
人与路 ——读《回望第一路》 申福建 1952年7月1日,在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庆祝大会现场,看到30万军民载歌载舞、欢呼雀跃,那成渝铁路建设的一幕一幕如电影般在孙

——读《回望第一路》

申福建

1952年7月1日,在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庆祝大会现场,看到30万军民载歌载舞、欢呼雀跃,那成渝铁路建设的一幕一幕如电影般在孙贻荪的心中回荡。70年后,文友的鼓励唤醒了孙贻荪老人的潜意识,90多岁的他,以成渝铁路建设者的身份,以雄健老辣的散文功底,用手写板一笔一划写出17.8万字的纪实散文《回望第一路》。翻开书页,建设成渝铁路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小而有趣的故事、那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历历在目,令我感慨万端,想要写点什么,却不知从何处落笔,辗转反复间,脑海里突然冒出三个字:人与路。

《回望“第一路”》孙贻荪 著

人的渴望与路的艰难

诗仙李白曾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秦岭、大巴山横亘于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耸立于西,南有云贵高原,东有巫山阻隔,巴蜀儿女要走出四川,的确很难。古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东大路连通成渝,坡坡坎坎,全靠马匹、人力。

铁路技术传入中国,火车的轰鸣声逐渐在神州大地回响。因此,修建一条出川铁路,成为四川人民的共同心愿。

1903年,清政府提出修建由成都经重庆通往汉口的川汉铁路,其西段即成渝铁路,让四川人民看到了希望,集资购股,期盼早日动工,可一纸“收归国有”的命令浇灭了那心底熊熊的火焰,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催化剂,但铁路遥遥无期。江津的老人告诉孙贻荪:“几位的上辈人都买过铁路股票,可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股票成了一张废纸,丢在茅厕里都没有人捡。”

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次年开始修筑,1937年7月,因全面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工,直到1949年,仅完成工程量的14%,寸轨未铺。当地老百姓告诉孙贻荪:“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看到抗战胜利,听说成渝铁路又要动工了,大家额手相庆……有人还烧了纸钱。谁知待他们酒醒过来,再也没有听到放炮的响声。”并产生了一个歇后语:成渝铁路——羞(修)不羞(修)。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8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正式进驻重庆。面对百废待兴的四川,面对人民群众极度困苦的生活,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抓什么?怎么抓?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决心以铁路交通为突破口,作出第一个重大决策:“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这一决策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决定立即兴建成渝铁路,并先期拨2000万公斤小米工价作为启动资金。

清晨,政委操场点兵,命令二野军政大学的学员孙贻荪到西南军区大操场接受紧急任务。不知道是什么任务,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和同学合影留念后,孙贻荪跑步前进,参加了西南军区修筑成渝铁路动员大会,从此,成为“开路先锋”旗帜下的一名修路战士。

当晚,西南军区杀猪壮行,举行联欢晚会,给每个人发了2两当时十分稀缺的高粱酒。有战士眯着眼睛“贪婪”地嗅着酒香,却舍不得抿一口,而是倒进水壶,准备“等火车通到工地,再拿出来喝庆功酒。”战友们纷纷响应,把酒倒进水壶保存起来。看似存的酒,实际上存的是开路先锋建好成渝铁路的坚定承诺。

着墨不多,并分散在不同篇章,但孙老把四川人民对成渝铁路的渴求但又无力改变的窘状描写得栩栩如生,把共产党人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的成长与路的延伸

又是清晨,为了不扰民,连军号也没有吹,打着“开路先锋”的旗帜,筑路大军奔赴工地。到了工地,天不亮就出工。每天安排有工作任务,夜以继日,用重庆人走夜路用的“纤藤杆”照明。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部队归还建制。归还借用老百姓的物品,损坏的照价赔偿,展现出“文明之师,秋毫不犯”的风范。王质彬,一个自贡盐工的儿子,性格活泼、热情大方,说到自贡的美食如数家珍,并表示成渝铁路修通后请孙贻荪到自贡吃火边子牛肉。王质彬上前线,孙贻荪留在筑路总队当参谋。临别前,王质彬从船上下来,放了一张纸片在孙贻荪手中,并托付他有机会到自流井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和弟妹。王质彬的两滴热泪滴在孙贻荪的手背上,那沉甸甸的份量砸在孙贻荪的心上。纸上写的是王质彬家的地址,孙老到自贡寻访,但没有找到王质彬的家,也没有再见过王质彬,只能留下遗憾和祝福,并在心里呼唤:王质彬,你在哪里?

成渝铁路用的是重庆大渡口101兵工厂生产的钢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自己生产的钢轨。没有机动车,两辆架架车拉1.5米长的钢轨,是个技术活。通过反复练习,搬运工配合默契,动作协调,喊着号子一路奔跑,一根根钢轨铺上了路基。

技术最复杂的,当属内江沱江大桥,这是成渝线上唯一的钢梁大桥。老百姓十分关注,人山人海来看架桥,算是开了眼界。在沱江大桥北的山坡上,长眠着柴九斤、钟志卿两位烈士,他们为沱江大桥的修建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孙贻荪专门前去扫墓,致敬英雄。

归还军队建制后,建立西南铁路工程总队。招收失业工人、失学学生和没有工作的市民。特别是游民队人员复杂,有逃难来的,有小偷、乞丐、瘾君子等。如何教育他们?一是实行以工代赈,让他们通过劳动养活自己;二是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明白修筑成渝铁路的意义;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表现合格的以后推荐给铁路部门;四是举办扫盲班,让他们学会读书识字写信;五是想方设法给每个人发一件棉衣,确保“这个冬天不准民工一个人没有饭吃,不准一个人没有棉衣穿。”让民工过了一个有生以来最温暖的冬天。

竹筱影原本是川剧头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老板跑路,成了无业游民。成渝铁路招工,街道干部觉得他手无缚鸡之力,但竹筱影坚决要参加,为了照顾他,安排他专做炸药引线,在一次执意去排除哑炮的过程中,哑炮爆炸,为保护其他工友,竹筱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李荣贵是个流浪汉,却在东北日本鬼子手下打隧道的过程中学会了“五梅花爆破法”,让内江梅家山隧道的掘进势如破竹。萧光瀚、颜绍贵异曲同工,是“单人钢钎冲眼法”的发明者,大大提高了冲眼的效率,谢家全发明了“谢家全压引爆破法”,提高了爆破效率,他们3人同时被评为全国劳模。

当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捐献飞机大炮的倡议,筑路民工及时响应,每天多干半小时义务劳动,他们为自己捐献的飞机取名叫“成渝铁路号”。

“她利索地解开身旁的红布包袱,几十双工艺品样的绣花鞋垫突然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个老太婆要把留给儿女的精美鞋垫送给筑路解放军,这是难以推辞的军民鱼水情。为纪念成渝铁路通车70年,孙贻荪重访泥壁沱,见到了与土匪交战时他保护下来的小女孩的亲人,这是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传奇。

四川有个传统习俗,过了知天命之年,要置办一副寿材,既表明进入老年时期,也寓意添寿添财。为了成渝铁路的枕木需要,许多老人自愿捐出香樟木、楠木的寿材,并表示:“我们几个回去多多宣传……让更多人晓得修建成渝铁路对我们老百姓的好,动员更多的人来捐献枕木。”

在孙老凝练的文字中,一个个平凡的英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跃然纸上,让读者明白,成渝铁路是一条众望所归的民心路。筑路民工的成长,人民群众的奉献,成渝铁路的延伸,共同演奏出一曲琴瑟共鸣的筑路协奏曲。

生活的苦与生活的乐

住的是农民闲置的房屋、现搭的窝棚,吃的是米饭、馒头,困难时只有高粱粑,吃得人痨肠寡肚,修建成渝铁路的条件那么苦,但铁路建设者没有退缩,还苦中作乐,营造出许多生活的乐趣。

四川墨蚊多,咬得人奇痒无比却无可奈何,“墨蚊极为狡猾,善于守株待兔。人就是活鲜鲜的‘兔子’,你上茅坑一脱裤子,墨蚊立刻闻香而来,尖起嘴吸吮你的鲜血。”团机关卫生员吕半坡找到了土办法,那就是涂青蒿汁,“果然立竿见影,筑路工地再无墨蚊之忧”,为此,吕半坡荣获三等功奖章。相生相克,孙贻荪记录了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

星期天休息一天,打扑克成为简便的娱乐活动。“只要坐下来一摸牌,不论你是啥职务,一律桌子板凳一般高。输了就得心甘情愿受罚——喝一大口白开水。”娱乐但不赌博,缓解工作疲劳,增进同志友谊。团长、政委输了,还主动买油炸豌豆粑请客。豌豆粑、油炸粑、米花糖、蜜饯……是成渝沿线的地方名小吃,透过孙贻荪的文字,它们在历史的深处散发着诱人的香,为传承弘扬找到了历史的注脚。

“家住附近双凤驿的吴姓民工,在工地上分到钱后,星期天就割块保肋肉提回家,一家人欢欢喜喜打个牙祭。”这极富现场感的描写,把勤奋、顾家的四川好男人形象凸显了出来,仿佛看到一家人煮肉、炒肉、吃肉的生活享受。

在工地上,民工吃汤圆,看秧歌、旱船、打莲萧、舞龙、打铁花等表演,热热闹闹过新年。这是巴蜀的传统年味,这年味勾人心弦,令人回味。

民工周末去茶馆,坐了老茶客的位置。老茶客大声武气:“让开!这是我们的位置!”民工不让,双方剑拔弩张,当孙贻荪赶到,亮出“西南铁路工程总队”的胸章,老茶客马上就“蔫”了,反映出筑路民工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不打不相识,老板要老茶客赔茶钱,民工当然不要。胸章,是筑路民工血汗的印证,记录着他们的辛劳和荣光。

父子俩不在一个中队,婆媳俩一起来探亲,不久双双收到来信,婆婆怀上了,媳妇也怀上了,好事成双,成了一段佳话。

铁路工程师蓝田,学问精深,主张成渝铁路改道,缩短线路23.8公里,这是一劳永逸的资源节约。同时,他是一个充满生活意趣的人,西装革履,持有名片。他推荐的简阳牌坊面,“双碗、宽汤提黄免红青重”,让孙贻荪知道,面不仅仅有味,还有道。

在民风民俗、巴蜀方言与筑路生活的和谐共生中,我们感知了筑路军民的千辛万苦,也感知了他们在艰苦生活中抿出的那份甜,因为,他们是一群心中有光的人。

孙老的《回望第一路》,让我们重温了成渝铁路的建设历程,更让我们领悟到一种精神,那就是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蕴含的筑路精神。从成渝铁路开端,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在巴蜀大地纵横交错,与港口、机场构织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天堑变通途,“蜀道难”转身为“蜀道通”。如果李白有知,该写下怎样的感天动地的豪放诗篇?

从第一路出发,我们还会回望第二路、第三路……因为,人在前行,路在延伸。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30 12:04 最后登录:2025-04-30 12: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