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与诗词,一个千年国饮、一个文学明珠,前者传心传道、后者华美育人,茶性借文辞而雅丽、文辞以茶性得品贵,二者相伴相随,在历史的际遇中于唐宋而兴盛,共同构成中国人的精神标识、文化符号和审美范式。 《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盛唐晚期茶与人合而为一,“茶品即人品、茶道关心神、茶水系境界、茶器示格局”成为唐宋两代文人士大夫的共同认识和高尚追求。于朝堂论策之余、青灯黄卷之旁、笔墨挥毫之间,一煎一点、一提一按,成就了王维的禅、白居易的实、苏轼的真、宋徽宗的雅,让后人得以从诗词的美中感悟那深刻的生命真谛与人生哲理。 茶发于其性,干叶时安静、内敛、谦逊、平和,冲泡后舒展、轻盈、沉潜、自如。一杯茶、一炷香,在短暂无声的寂静中让人体会到片刻永恒。黄昏临近,退朝后的王维来到竹里馆焚香独坐、参禅捻珠,“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友人来访则“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丛”,其于朝事之外始终保持一颗空灵净透之心。茶禅之道亘古未变,一直提醒着人们保持定力、智慧和恒心,在万事修行中摒弃浮躁和肤浅,静下心来注重内在、点滴积累,多一些“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孤独与自为、淡泊与自洽。 茶散于其味,茶香四溢是传统中对茶的主要认识和第一感受,“苦”是普遍的味道。苦中有清高香气,展示格局气度;苦中有回甘香甜,砥砺担当作为;苦中有澄冽利口,涵养清明正气。白居易《琴茶》“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反映了诗人面对失意困顿、挫折磨难,能够大处着眼、不计得失,从历史辩证的高度看待问题,以宽阔的胸襟、全局的视野、积极的责任感努力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理想,在致仕中始终保有人生的从容和向上。任职杭州期间,白居易多次于西湖边煮茶弄水,尤爱以雪水泡茶,洁白的雪花加上茶香的清绝,让其愈加感到清廉自守的重要,离任后仍作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惕励自勉,并持之一生。 茶显于其色,茶汤中能看到其还原出大自然的天然和谐及生态原貌,生动鲜活地展示着生活的美好,给人以欢欣愉悦。无怪乎历来喜茶之人再忙也要端一个茶杯,那是生活中的一道风景、迷茫中的一种鼓舞、生命中的一份坚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北宋文坛领袖苏轼虽有这样的诗句,但其一生热爱生活、崇尚真实、亲近烂漫,始终从生活点滴趣事中理解宇宙人生,享受真情当下。如其饶有兴趣地与好友以相互赠茶品鉴为乐,并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太官……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将宫廷御用茶在精神层次上与民间茶叶“小看”为一般。《汲江煎茶》更是将其取水、煎茶、品饮的过程描写得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其中“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体现了诗人对用水的讲究和烹茶的用心。可以想象,千年前苏轼的会心一笑,是在引导我们拥有更多的人间烟火和三餐四季啊! 《大观茶论》云“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强调为保证茶叶的新鲜要及时采摘,人勤则味正。赵佶琴棋书画样样精湛、造诣甚高,是其多年勤学苦练之果。茶之诗意或有启发,归其根本要靠躬身实践、亲身体验方能领会到位、滋养人生,进而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茶中诗意 杨冰川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26日 第 07 版)
茶叶与诗词,一个千年国饮、一个文学明珠,前者传心传道、后者华美育人,茶性借文辞而雅丽、文辞以茶性得品贵,二者相伴相随,在历史的际遇中于唐宋而兴盛,共同构成中国人的精神标识、文化符号和审美范式。 《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盛唐晚期茶与人合而为一,“茶品即人品、茶道关心神、茶水系境界、茶器示格局”成为唐宋两代文人士大夫的共同认识和高尚追求。于朝堂论策之余、青灯黄卷之旁、笔墨挥毫之间,一煎一点、一提一按,成就了王维的禅、白居易的实、苏轼的真、宋徽宗的雅,让后人得以从诗词的美中感悟那深刻的生命真谛与人生哲理。 茶发于其性,干叶时安静、内敛、谦逊、平和,冲泡后舒展、轻盈、沉潜、自如。一杯茶、一炷香,在短暂无声的寂静中让人体会到片刻永恒。黄昏临近,退朝后的王维来到竹里馆焚香独坐、参禅捻珠,“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友人来访则“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丛”,其于朝事之外始终保持一颗空灵净透之心。茶禅之道亘古未变,一直提醒着人们保持定力、智慧和恒心,在万事修行中摒弃浮躁和肤浅,静下心来注重内在、点滴积累,多一些“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孤独与自为、淡泊与自洽。 茶散于其味,茶香四溢是传统中对茶的主要认识和第一感受,“苦”是普遍的味道。苦中有清高香气,展示格局气度;苦中有回甘香甜,砥砺担当作为;苦中有澄冽利口,涵养清明正气。白居易《琴茶》“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反映了诗人面对失意困顿、挫折磨难,能够大处着眼、不计得失,从历史辩证的高度看待问题,以宽阔的胸襟、全局的视野、积极的责任感努力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理想,在致仕中始终保有人生的从容和向上。任职杭州期间,白居易多次于西湖边煮茶弄水,尤爱以雪水泡茶,洁白的雪花加上茶香的清绝,让其愈加感到清廉自守的重要,离任后仍作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惕励自勉,并持之一生。 茶显于其色,茶汤中能看到其还原出大自然的天然和谐及生态原貌,生动鲜活地展示着生活的美好,给人以欢欣愉悦。无怪乎历来喜茶之人再忙也要端一个茶杯,那是生活中的一道风景、迷茫中的一种鼓舞、生命中的一份坚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北宋文坛领袖苏轼虽有这样的诗句,但其一生热爱生活、崇尚真实、亲近烂漫,始终从生活点滴趣事中理解宇宙人生,享受真情当下。如其饶有兴趣地与好友以相互赠茶品鉴为乐,并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太官……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将宫廷御用茶在精神层次上与民间茶叶“小看”为一般。《汲江煎茶》更是将其取水、煎茶、品饮的过程描写得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其中“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体现了诗人对用水的讲究和烹茶的用心。可以想象,千年前苏轼的会心一笑,是在引导我们拥有更多的人间烟火和三餐四季啊! 《大观茶论》云“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强调为保证茶叶的新鲜要及时采摘,人勤则味正。赵佶琴棋书画样样精湛、造诣甚高,是其多年勤学苦练之果。茶之诗意或有启发,归其根本要靠躬身实践、亲身体验方能领会到位、滋养人生,进而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