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2025-04-30 07:02 发布于:山西省 茶类: 从 经 验 到 理 论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的国家,每类茶都有各自的渊源走向、特点特征和功能效用。 古代,我国对茶的分类基本都是从直观、外形、颜色等经验和感性认识出发,随朝代的变更而不同,如唐代《茶经·六之饮》记载的“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宋代《宋史·食货志》记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元代根据鲜叶老嫩度不同,将散茶分为“芽茶”和“叶茶”两类;明代已经有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之分;清代出现了有关青茶(即乌龙茶)的记载。只是这些名称既不能表明不同茶类的特点,也未能从理论上明确分类的原理。 近现代时期,我国庞大的茶叶家族出现过依发酵程度、萎凋程度、季节、制茶形状、制茶工艺、窨花种类、茶产地、消费市场等不同标准而进行的茶叶分类,由于分类目的不同,这些标准一般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一旦出现更大范围的生产、流通或统计,就会面临缺乏统一标准而产生的麻烦和矛盾。 1978年,茶学家陈椽先生在《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一文中提出:“茶叶分类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精确地系统地分门别类,明确表明茶类的发展过程和互相联系,表明品质和制法的系统性,可以看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现代的六大茶类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制法和品质的不同,陈椽先生按茶叶中黄烷醇含量的次序,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类,既保留了历史上人们通过经验总结出的茶类名称,容易区别茶类性质,也符合茶叶内在变化发展的规律。 绿茶 中 国 茶 叶 的 “半 壁 江 山” 从发酵程度上来说,绿茶的发酵程度为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大茶类。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大步骤。 其中杀青又分加热杀青(炒青)和热蒸汽杀青(蒸青)两种,干燥有炒干、烘干和晒干之别,最终炒干的绿茶称“炒青”、最终烘干的为“烘青”、最终晒干的为“晒青”。明代自炒青绿茶盛行后,各地茶人对炒制工艺不断革新,先后产生了不少外形内质各具特色的炒青绿茶,如徽州的松萝茶、杭州的龙井茶、六安的瓜片等。 炒青绿茶。大约始于南宋,明代普遍推行,此后一直是绿茶中最基本的加工方法,产量占极大多数,根据加工炒制后的不同外形,炒青绿茶分为长炒青(即眉茶)、平炒青(又名圆炒青、即珠茶)、扁炒青(龙井、旗枪、大方等)。 眉茶条索弯曲,色泽绿润,煇(同辉)白起霜,似美人眉毛,因而得名,主要产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如浙江的遂绿、杭绿,安徽的屯绿、芜绿,江西的婺绿、饶绿等。1915年,婺绿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优等金牌奖。 珠茶因外形圆紧、身骨重实宛如珍珠,故以“珠”名之,可以说是浙江的特产,主要产区在浙江的绍兴、嵊州、新昌、上虞、余姚、萧山以及诸暨等地,因旧时珠茶均在绍兴市东南的平水镇加工集散,故国际茶叶市场上也称其为“平水珠茶”。 烘青绿茶。因其鲜叶在经过杀青、揉捻后,用烘干方式干燥而得名。烘青绿茶的外形不如炒青绿茶那样光滑紧结,但条索完整,苗锋显露,色泽绿润,汤色绿而明亮,香味醇和。烘青绿茶按外形分为四类,条形烘青(如黄山毛峰)、尖形烘青(如太平猴魁)、片形烘青(如六安瓜片)、针形烘青(如信阳毛尖)。此外,烘青绿茶又供窨制花茶用,如茉莉烘青、白兰烘青等,所以习惯上称经过窨花的叫“花烘青”,未经窨花的叫“素烘青”。 晒青绿茶。鲜叶在经过杀青、揉捻后,利用日光晒干而成。一般晒青绿茶香气较低,汤色和叶底呈黄褐色。主要品类有云南的“滇青”、陕西的“陕青”、四川的“川青”、贵州的“黔青”,广西的“桂青”等。晒青绿茶除一部分以散茶形式销售饮用外,还有一部分通过再加工成为紧压茶销往边疆地区,如湖北的老青茶制成“青砖”,云南、四川的晒青加工制成“沱茶”“饼茶”“康砖”等。 白茶 制 作 工 序 最 少 的 茶 类 白茶的发酵程度为5%至10%,属于微发酵茶。之所以叫“白茶”,是因为芽叶身上均有白毫显露,经过轻微发酵、不炒不揉的特殊制作后,成茶满披茸毛、色白如银,泡出来的茶汤颜色也很浅。不过,相比颜色上的这种特点,工艺才是判断一种茶是不是白茶的核心。 作为六大茶类中制作工序最少的茶类,白茶只有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但“少”并不意味着“简单容易”,比如萎凋,虽然形式上和绿茶的晾晒类似,都是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摊开晾晒,使之失去水分,内含物质发生变化,但与晾晒不同的是,萎凋一定要掌握好时间。 关于白茶的产生时间,流行两种说法,一为明末,一为清初。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地,台湾也有少量生产。依原料的不同,白茶分芽茶与叶茶两类。芽茶完全用大白茶的肥壮芽头制成,以“白毫银针”为代表,畅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叶茶采摘一芽二三叶或单片叶为原料,有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品目。 黄茶 绿 茶 “工 艺 失 误” 的 结 果 黄茶可能是六大茶类中最少被人们关注、也最缺乏存在感的茶类了。从发酵程度上说,黄茶的发酵程度比白茶略高一点,一般在10%至20%之间,属于轻发酵茶。之所以叫“黄茶”,是因为制作中有一道“闷黄”的核心工序,使其呈现出黄叶、黄汤的品质和独特的味道。除“闷黄”外,黄茶的基本制作工序和绿茶相同——也可以说,“黄茶”是绿茶“工艺失误或掌握不当”的结果。 无论是唐宋时的蒸青,还是明以降的炒青,由于叶绿素的活泼特性,要保持茶叶的“绿”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蒸青时间过长或炒青温度过低、揉捻不及时、揉捻后未及时干燥、堆积过久等,都会使茶叶变黄,产生黄叶、黄汤。 不过,安徽、湖北的茶农们渐渐发现,如果能“黄”得恰到好处,这种茶比之绿茶有种甜香醇熟,喝下去也更为舒缓,明显少了刺激感。许次紓《茶疏》中记载因为能“消垢腻,去积滞”,黄茶在民间很是流行,后来工艺成熟后,开始作为贡茶供皇帝享用。清代,黄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浙江、广东、贵州等地都发展出自己的黄茶产品,其中又以湖南和安徽为最,湖南岳阳更是被称为“中国黄茶之乡”。 民国时期,由于需要用绿茶和红茶出口赚外汇,很多地方放弃了产量小的黄茶。新中国成立后,黄茶的制茶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20世纪70年代后,大部分传统黄茶基本停产,或技术已经失传,黄茶中的名茶“蒙顶黄芽”和“霍山黄牙”也被大量制作成了绿茶。后来,当国家致力于恢复黄茶工艺时,能熟练掌握黄茶制作技艺的人却已经屈指可数了。目前,黄茶的复兴依然处于非常初级的起步阶段,是中国独有的茶类,没有其他国家在制作。 依芽叶的嫩度和大小不同,黄茶分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其中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有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和安徽霍山具的“霍山黄芽”。黄小茶为细嫩芽叶加工而成,主要有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黄大茶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加工制作,主要有安徽霍山的“霍山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青茶(乌龙茶) 品 类 最 多 的 茶 类 青茶(又称乌龙茶)的发酵程度处在绿茶和红茶之间,在8%到75%这个范围内,可以根据制作需求的不同“自由”地处理,这一特性造成青茶的品类很多,像铁观音、白鸡冠、肉桂、铁罗汉、凤凰鸭屎香、水仙、冻顶乌龙这些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名茶,其实都属于青茶这一类。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如今的茶学界普遍认为“青茶=乌龙茶=半发酵茶”,但在六大茶类这种现代茶叶分类方法刚被提出时,“青茶”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工艺,指所有使用青茶加工工艺的茶,“乌龙茶”指的是青茶里面一个特定的茶树品种,“半发酵茶”只是一种结果描述,不强调工艺,三者之间着眼点不同,当时是不能直接画等号的。如今概念上的互用和青茶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依产地不同,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四类。虽然关于乌龙茶的起源,多有争议,但最早在福建创始却是普遍共识。 16世纪,武夷茶农为改变“废团兴散”带来的被动局面,开始学习最新的松萝炒青法,但由于产茶季节产量巨大,而用铁锅炒青费时、费力,很多无法及时下锅炒的茶叶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在武夷山特有的雨雾和湿度中,静静地发生了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反应——“发酵”,等到下锅炒时,自然的发酵被高温终止,产生出一种特有的芳香。武夷山茶农根据当地湿度的特点对制作技术进行进一步探索后,加入了“焙火”这一工序,使茶里面更多的芳香物质被释放出来,这一探索即最早的半发酵茶工艺,因当地“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地理环境而被称为“武夷岩茶”。 由于武夷岩茶在贸易中名声大噪,安溪茶农就把其制作工艺引入闽南,进行改良,制作出乌龙茶。“乌龙”一词最初是指安溪本地特定的茶树品种,以及用它的叶子制作出来的半发酵产品。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安溪茶农先后好几次把茶种带到台湾种植,再运回福建进行内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约翰·陶德从福建安溪移植了一批乌龙茶苗到台湾种植,并把做好的成品茶包装成福尔摩沙乌龙茶出口外销,在美国市场获得巨大成功,使“乌龙茶”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 乌龙茶的香、色、味在所有茶类中是最耐人寻味的。红茶经过发酵后味有余香,绿茶经过锅炒产生清香,乌龙茶因兼有发酵与炒制的过程,具有一种独特的花香和果香。这种特殊品质是由其特殊的鲜叶选用标准和加工工艺决定的。一般茶叶加工所用鲜叶大都希望有一定的“嫩度”,而加工乌龙茶的鲜叶却需要有一定的“老度”,在“鲜叶-晒青(日光萎凋)或烘青(加温萎凋)-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这一加工过程中,晒青或烘青,使鲜叶部分失水,呈萎软;凉青,使鲜叶水分又重新分布,变得稍硬;摇青,是摩擦叶子边缘,使茶多酚氧化变红,实为发酵作用,“绿叶红镶边”的“红边”由此产生,后面的杀青-揉捻-干燥则如同绿茶制法。 红茶 为 贸 易 而 生 红茶是鲜叶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而制成。从发酵程度上来说,红茶的发酵程度接近100%。相比有着上千年历史、占据中国茶文化半壁江山的绿茶,红茶的起源虽在中国,但命名、传播和文化却充满了浓厚的异域特质,甚至可以说是“为贸易而生”,在那些以绿茶文化为主导的岁月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两朝被忽略了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面貌。 16世纪,绿茶风行天下之际,武夷山的茶农们偶然发现,发酵后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汤有种馥郁的香气。不过这种发酵茶,只能说不再是绿茶了,但与我们现在对红茶的定义还有一定距离。 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日本和中国厦门搜集了少量茶叶样品运回荷兰。根据记载,这批茶叶里中国茶的叶子呈偏棕的绿色,没日本茶粉那么绿、那么香,但投放到市场后效果却很好。后来,一种颜色发黑、香气浓烈持久的茶引起了欧洲贵族的注意,因为当时只有武夷的茶农能提供这种发酵度较高的茶,所以“武夷”的闽南语英译“Bohea”就成了这种茶的代名词,再后来,在“Bohea”的基础上又出现了“Souchong”(正山小种)和“Congou”(工夫)。 1760年代,白毫、正山小种、工夫成为名扬海外的优质红茶,武夷则以普遍常见和平民价格普及欧美社会各阶层;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再版《植物种志》一书时,把“武夷变种”作为中国茶树的代表;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中倒入海中的342箱茶叶里,白毫、小种、工夫的占比接近80%;18世纪末,红茶在西方社会基本达到人人都喝的程度。 1875年,担任福州府税课司大使(即税务官)的安徽黟县人余干臣因遭人构陷被革职,回乡行至东至县时,想起北宋梅尧臣在此担任县令时写的《南有嘉茗赋》,于是在县城商贾往来的尧渡街上设立了一家茶庄,收购鲜叶,试制在福建为官时已经熟悉的工夫红茶制作方法。试制成功后,翌年又相继在祁门县闪里镇、历口镇两地设立分庄,推广工夫红茶的制作工艺,扩大生产,产生了著名的祁门工夫红茶,并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的走俏,在江西、湖北、台湾等地得到大力推广。 几乎是与此同时,1874年第一台揉捻机的出现和1876年切茶机的发明,为拼配茶叶提供了方便。1920年代,印度等国开始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深受市场青睐,最终成为全球茶叶贸易市场的主要茶类。茶就这样走出中国,成为世界的红茶。 黑茶 在与边境少数民族的互市中诞生 黑茶的基本工序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绿茶杀青时,由于叶量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于是就有了黑茶的诞生。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初年黑茶在四川便有生产,由于是在同边境少数民族的茶马互市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也称“番茶”。随着茶马贸易的不断扩大,万历年间,湖南许多地区开始改产黑茶。据《明会典·茶客》记载,当时黑茶虽大部分销往边地,但也有销往内地的,如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川所产黑茶(还有黄茶)以蒸压成长方形、每包重七斤的篦包茶形式,销往陕西汉中一带。延及清代,逐渐形成以湖南安化黑茶为中心的一大茶类。 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黑茶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和云南普洱茶之分。 广西六堡茶因产于广西省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清康熙年间修编的《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从茶味“隔宿而不变”这一点看,当地已在清初使用了类似黑茶的制作方法。嘉庆年间,六堡茶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饮用六堡茶之风渐盛。晚清年间,社会动荡,大批华工下南洋谋生,具有清凉祛暑、润肠养胃功能且可长期存放的六堡茶备受华人推崇,并开始逐步引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茶饮风尚。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4.05-06月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