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龙泉精神”丨春日,来龙泉喝茶 2025-04-03 21:25 发布于:山西省 春天在枝头,也在一杯春茶里。 最近随着气温回升,龙泉6.82万亩茶园披上嫩绿的新装,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等多品类春茶陆续“上新”。人们都在期待“浅饮一杯春”。 “小叶子”变成“金叶子” 春风吹绿了山头,也吹醒了沉睡一冬的茶园。 小梅镇郑边村的茶园里,茶农们挎上竹篓,指尖轻捻,将春天的第一抹鲜香收入囊中。 “汤色透净明亮,香气浓郁,回甘持久,具有春天的清新和红茶的独特香醇。”陈氏家庭农场负责人陈怀齐与山东来的茶商一边欣赏着茶园美景,一边品尝着新制作的早春红茶。茶园里新采摘的一篓篓“金观音”茶青,被加工成红茶,远销上海、福建、山东等地。 龙泉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分布着同属武夷山系的仙霞岭山脉和洞宫山脉,拥有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110多座,且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早夏长,温暖湿润,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近年来,龙泉市力促生态农业提质增效,着力培育壮大“竹茶菌蔬蜂果药”等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扎实推进茶树良种化、茶园标准化、茶叶品牌化工程,不断优化茶树品种结构,建成“一心四带”产业集群模式。 “一心四带”茶产业带是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文化等于一体的茶产业集群,核心为兰巨省级万亩特色茶叶示范区核心产区,辅以八都—竹垟、 石达石—安仁、住龙—锦溪、查田—小梅4个茶产业带,通过中心引领、产业带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产业链得以不断完善,核心区块的亩产值已达2.1万元。 不仅如此,龙泉还相继引进“金观音”“金牡丹”“肉桂”等优新品种,优化茶树品种结构,全省首创“红茶、绿茶、乌龙茶”的“多茶类”组合生产模式,形成以红茶为引领的“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茶园生产效益每年提升6%以上。 红茶生产周期从3月延伸至10月,破解了夏秋茶利用率低的困局,更使茶园亩均收益提升40%。陈氏家庭农场,原先全年单一制乌龙茶,如今调整为春制红茶、秋制乌龙茶的制茶模式,直接提高经济效益30%。 经过了秋冬两季的休养生息,春季新萌的茶芽吸收了茶树供给的丰富养料,品质特别优异。 “我们的茶园实行有机管理,每年秋季都要对茶树进行精心修剪,调整树形结构,增强树势,更好地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安仁镇的家禾家庭农场负责人宋余方告诉记者,乌牛早开采后,龙井43、金观音、金牡丹等品种也陆续开始采摘。农场的200多亩茶叶早早就被各地客商订完了。 这几日,忙着制作春茶、接待各地茶商的还有岩樟源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叶光明。 “这些老客户经验十分丰富,跟着我们到山上现场查看,看中哪片野茶,立即就要定下来!”叶光明介绍,散落的野生茶数量不多,但异常珍贵。不同的采摘天气,制作工艺的差异,都会影响茶叶品质。制茶期间,他几乎是全天候盯着各道程序,一丝也不敢松懈。 以高山野生茶制作的龙泉野茶,虽然数量稀少,但极受爱茶者的青睐。这些野茶多在偏远的高山自然生长,或是偏远山村的先民们种下的茶树,因为山高路远,逐渐野化,生态环境纯净,因其独特的口感和稀缺性引发市场热潮。 龙泉茶产业现有龙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4家,种植大户200余户,茶叶亩均产值0.89万元,带动农户300余户、带动就业7000多人。 2024年,龙泉市红茶年产值突破3.4亿元,占全市茶产业总产值的60%,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和六分之一。“龙泉红”区域公共品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龙泉红茶获评“中华文化名茶”,多次揽得国际茶博览、中茶杯、浙茶杯、国际武林斗茶大会等赛事(评比)金奖殊荣,入选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最美茶乡、全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纷至沓来。 打造“茶+N”的文旅融合空间 在游客接待中心喝一泡新上市的春茶,再到茶园里拍照打卡,绿道骑行,采茶叶……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里,游客们尽情地享受着春日的闲暇时光。 紧扣“瓯江源头水、江浙顶峰茶、千年龙泉瓷”主题,龙泉市依托悠久的茶文化渊源和深厚的瓷文化积淀,创新推出“茶+摄影”“茶+研学”、阅读+茶香等文旅融合活动。除了品茶,游客还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等技艺,感受从一片树叶到一杯香茶的奇妙旅程。 春茶开采,集茶种植加工、文化展示、休闲养生为一体的金观音庄园更加热闹了。“创二代”金诗艺忙着制茶的同时,还要抽时间向游客介绍龙泉的茶文化、讲解不同茶类的制作技艺等。 “龙泉生态环境好,茶叶特别香。中午还吃了一餐丰盛的农家茶宴,有茶树炖土鸡、茶蒸带鱼等,都非常美味!”在金观音庄园的茶厂里,从福建自驾游来龙泉的梁女士带着孩子亲身体验了手工揉茶、炒茶的乐趣。 龙泉市细梳茶文化历史脉络,整合当地及周边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不断创新茶文旅融合产品与业态,让游客吃有茶味、住有茶香,行有茶路、游有茶韵。 茶街小逛,茶事皆知。位于城区龙泉溪南岸的上茶街是游客体验剑瓷文化、品味龙泉茶香的重要打卡地。这里汇聚了市内外50多家茶瓷企业、合作社,集茶文化品牌宣传、展示、表演、销售,以及茶事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充分展示出龙泉良好的生态、文化和茶叶品质优势。茶礼廊、茶瓷雕塑景墙、茶字的百种写法、龙窑水幕等精致景观星罗棋布,打卡拍照非常出片。去年,街上还新增了24小时无人茶室,客人可以自行diy茶饮,体验泡茶技艺。打造“茶+N”相融的特色茶文化商业街,带动茶叶增益15%以上。 八都安田村在茶园套种桃花、梨花等果树,以优美的风景、绝佳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茶文化体验,吸引游客品茶观光;竹垟畲族乡实施望畲川生态茶园综合体项目,集茶文化展示、茶产品展销、茶产业提升于一体的“春雨茶坊”即将完工……一个个具有龙泉特色、山乡个性、茶乡风情的茶旅游点,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打卡,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喝茶。 宝溪乡、竹垟畲族乡等产茶镇分别创成省级旅游风情小镇、4A级景区镇,溪头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龙泉“山水茶瓷”休闲养生度假游线路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夏季)精品线,“龙泉市瓷乡茶韵养生度假游”成功入选2022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深挖茶文化,打造茶景区,做精茶宣传。龙泉市每年都会举办“龙泉红”斗茶赛、“茶王赛”等评优活动,品鉴优秀的茶叶同时,宣传龙泉种茶、制茶文化。不定期举办品鉴会、茶摄影、茶诗会等系列特色茶事活动,创新开展茶人说茶、禅来禅往等雅集活动,推动茶文化、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茶与瓷、水的完美搭档 在杭州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龙泉市展位以茶、瓷、水有机结合为特色,充分展示了“龙泉红”红茶、“龙泉金观音”乌龙茶以及千峰野枞系列和游园花香系列六款红茶。温具、置茶、冲泡……随着茶艺师灵动娴熟的泡茶手势,满馆茶香四溢,吸引茶商争相品茗、选购。 都说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龙泉地处三江之源,不仅是中国茶文化之乡,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更是闻名中外。千百年来,茶瓷水相融、相衬,密不可分。 2024年,龙泉有4件作品入选浙江“非遗茶生活”传统工艺联创大赛,其中,“身边‘石’拿九稳的雪域江山”、《三生有幸》茶生活雅集获金奖,飘霞脱胎大漆茶盘获银奖;沈莲鱼之梦青瓷获“浙派好礼”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评选金奖,无界旅行套装青瓷获银奖。 龙泉市积极拓宽剑瓷经典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茶瓷水”融合发展,既引领了时尚风潮,也更好地满足了现代人高品质的生活追求。 青灰色地砖,中灰色硅藻泥墙,席地而坐,看落地飘窗外小院里流水潺潺、清池鱼跃……位于龙泉青瓷宝剑苑的“禺沐青云”非遗茶空间,是浙江省首批“非遗茶空间”。 “禺沐青云”非遗茶空间创始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严少英认为,龙泉青瓷和茶文化融合发展,更能突出地域性,守住地域文化之根。 空间将茶、瓷合一,推出沉浸式“宋代点茶”非遗体验项目,还原了以青瓷茶盏为主要装饰风格的点茶道表演茶具,研制古法点茶茶粉,配合龙泉本土非遗黄粿乌饭、清明粿等四季茶点,让更多人体验到非遗青瓷茶器、茶点、茶礼与现代生活美学完美融合的意境。 在龙泉,像“禺沐青云”一样,将瓷艺、茶艺等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播、体验与茶事经营活动深度整合的茶空间,还有不少。日前,首批丽水市级“非遗茶空间”名单出炉,“禺沐青云”与“土人斋青瓷”“暗香茶室”“龙泉印象”4家龙泉非遗茶空间上榜。 土人斋青瓷,一层是青瓷创意实践融合地,二层是青瓷艺术殿堂与茶文化交流场所,有青瓷产品和龙泉红茶展示销售区、茶与器生活体验区、新品发布区等;暗香茶室,融入古琴、书法、绘画、焚香、插花、点茶等中国传统文化,可进行茶艺表演展示等;龙泉印象,主要围绕茶空间开展茶饮、茶生活体验、艺术交流等各项商业活动,集结了众多青瓷、宝剑、茶叶、茶器、茶具、香道等产品……龙泉茶与青瓷、水的融合,在非遗茶空间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茶空间还会不定期与龙泉市图书馆、新华书店、文联各协会等社会群团合作,将饮茶与赏瓷、轻阅读、非遗交流等紧密结合,很好地融入“龙泉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成为了“城市书房”的良好补充。 市井声沸,以茶筑篱;红尘嚣嚷,借盏观心。这几家颜值与内涵兼备又各具特色的非遗茶空间,是龙泉精品茶室、茶空间的经典代表。龙泉的街头巷尾、城市乡村,还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宝藏型茶庄、瓷坊,等待着有缘人的探访。 有人因龙泉青瓷爱上了龙泉茶 也有人因龙泉茶而爱上了龙泉青瓷 春日,来龙泉 喝茶,赏瓷, 是不可错过的美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