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福建省 在厦门 什么地点看到的“古人”最多? 答案是 剧场 画着“黛玉罥烟眉”,点染“宝钗唇间绛”的汉服姑娘,手持“金陵十二钗花签”打卡演出前的展览。舞剧《红楼梦》来厦开演,曾特别开设“云鬓花颜”仿妆工坊,化妆师将曹雪芹笔下的“面若银盆,眼似水杏”转化为可操作的现代妆造,参与者还提前研读了《闲情偶寄》中的明代妆容篇目。更有甚者,有人为看演出,定制清代“一字头”发型,珍珠流苏与剧中“太虚幻境”的灯光装置交相辉映,好像大观园女儿穿越至鹭岛。 年轻人追捧下,厦门剧场近年来的节目单呈现出鲜明的“国潮”风向。《孔子》的舞者以身体丈量礼乐文明的维度;《李白》用现代肢体语言,解构诗仙的精神宇宙;《天工开物》把明代科技典籍转化为视觉史诗。 在闽南大戏院,观众可以在观演前体验古法造纸,在素绢上临摹《千里江山图》的片段;嘉庚剧院推出“霓裳雅集”工作坊,邀请观众亲手制作唐代花钿、宋制香囊。 现场画精致花钿妆容后,再去看演出。 社交媒体上,“国潮剧场打卡”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次。年轻人将剧场体验拆解为妆造指南、观剧手账、文化溯源等模块,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国潮攻略”。 剧场里的国潮运动正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当我们在国际品牌秀场看到马面裙元素,在元宇宙空间体验数字敦煌,我们也渴望在剧场里寻找更纯粹的文化根脉。去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相关课题研究显示, 72%的年轻观众将剧场体验视为“文化寻根之旅”。当中国传统文化可触摸、可参与、可再造,剧场成为文化复兴的孵化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国潮热浪,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重生。 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音乐会在厦举办后,演员与观众合影。 画个600年前妆容 全副“古”装看演出 近年来 “国潮风”席卷各个领域 剧场舞台也迎来了一场 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 如果是10年前 在厦门看一场演出 你想到的可能是尽量穿得正式一点 或记得合乎礼节地鼓掌 如今随着大量围绕 中国传统文化创作的精品剧目 席卷各大剧院 你期待的不只是观看 还有交流 演出前有提问机会的分享会,剧场前厅精心布置的各种国潮打卡点,和各类国风体验项目,能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在当下的七十二般变化。舞剧《红楼梦》《只此青绿》等场场爆满、口碑炸裂的剧目,揭示了一个现象: 剧场正成为传统文化“破圈”的主阵地。 观演前现场学习古人的礼仪。 剧 前 学古人风雅 抚琴品茗玩追花令 在剧场里除了观看演出,你还干过什么?拍照?拿节目单给演员签名?不只这些,在这里,你可以画精致花钿妆容,体验凤钗、旗头,穿上香云纱手工缝制的长裙,品香茗,体验花道、香道,手抚古琴或琵琶,给灯笼和油纸伞上色,甚至纠结于是选择中国象棋还是围棋,和朋友对弈…… 穿上汉服,打卡《只此青绿》。(剧院提供) 在越来越多中国题材舞剧、音乐剧、音乐会开始前,也就是傍晚6点到演出开启前的一两个小时里,剧场、音乐厅的前厅空间,经常物尽其用地成了一个国潮市集,很多人人生中的第一次——比如画一个600年前流行的妆容,或玩起古代人的运动项目,都发生在剧场。 剧场前厅经常有茶喝——比如厦门茗栈的茶师,就多次受邀去给观众展示茶道,展示的除了当代的冲泡技艺,还包括唐宋时期的茶道。此外,还有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项目,让观众不“沉浸”都难。 舞剧《杜甫》开演前,“杜甫很忙”沉浸式国风游园会,是在一条条印满杜甫诗句的绢布背景下展开的。糖画、建盏、古风茶杯、团扇折扇、步摇簪……都在剧院前厅展现。观众逛古风市集,看汉服秀展,打卡拍照“盛唐一景”,有的观众摘取到祝福香囊,就佩戴入场。现场还设置了投壶、博饼、飞花令等古风游戏,想参加要先领到铜币,这份古人的风雅,体现在了一个个细节中。 观剧前逛古风市集。 剧 后 领物料手办 云肩扇成拍照神器 越红火的剧,“国潮”衍生产品就越多,比如来过厦门两次、在不同剧院上演的江苏大剧院原创舞剧《红楼梦》,网友“尤利西斯要吃谷”就写出了“厦门红楼梦节目单物料盖章事项”,她说《红楼梦》在哪里演出,自己就到哪盖章,事项内容包括节目单可免费领,云肩扇要怎么领,盖章在几楼会快点,都有技巧。现场还有很多爱好者自己发放物料。 舞剧《红楼梦》的云肩扇,得到了很多厦门观众的喜欢。除了好看,背面还有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被观众誉为“拍照神器”。 这部以十二金钗命运为线的舞剧,在B站创造了单场超600万次播放的纪录。观众自发组建“红楼细节考古组”,分析宝黛初遇时水袖交缠的宋代缠枝纹样,还考据元妃省亲时,仪仗队手持宫灯的明代规制。有人感慨“第三刷发现惜春作画用的是宣笔”,网络平台上“如何看懂舞剧《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成为高热话题,年轻群体怀抱热忱不断为“国潮”添砖加瓦。 《红楼梦》去年在厦连演4场,图为演员向观众谢幕。 国潮剧目轮番上演 年轻观众基因觉醒 过去两周 厦门剧场、音乐厅里举办的演出 映射出春暖花开季中的“国潮”势力 鼓浪屿音乐厅 李秀英、张小孟专场音乐会 以女高音与男中音组合 用西方美声技法演绎中国诗词 剧场中的“国潮风” 也体现在剧目的文化内涵上 过去一段时间,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到舞剧《胡笳十八拍》,从《红楼梦》到《赵氏孤儿》……演出吸引厦门年轻人从“打卡”到“深耕”,观演后他们的审美体验也得到集体提升。这些舞台剧目不仅探索讲好中国故事,还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吸引年轻人爱上“国潮”中实现“双向奔赴”。 明星舞者和名导 让剧圈粉丝沸腾 3月29日和30日,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线的舞剧《二十四时舞》在厦上演,厦门是这一舞剧全国巡演的首站。全剧融入33项苗族非遗,包括苗鼓、苗歌、银饰、傩舞、八人秋千等。剧中苗鼓的形制从双面鼓到四面鼓,既象征历史厚重,又与丰收庆典呼应。 舞剧《二十四时舞》剧照。 曾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的一级导演李世博出任舞剧导演,明星舞者郝若琦、马蛟龙的到来,也让厦门看剧圈的年轻人“沸腾”。郝若琦三获“荷花奖”,是视频播放量超20亿的舞蹈《丽人行》的领舞,她主演的舞剧《花木兰》在厦门上演过。马蛟龙参与主演的舞剧《天工开物》曾在去年来厦演出。 《天工开物》演出剧照。 网友“晴风和水”参加了《二十四时舞》的工作坊,体验苗族“鼓舞”,和部分市民上台与演员载歌载舞互动,让她印象很深。“厦门很多舞剧演出前,都会办这样的分享会,可以让你了解背后的创作故事。”她表示。 《二十四时舞》用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轴线,表现农耕的时节体系,映照苗族人民生息繁衍、生活风貌等,对厦门观众而言,从舞剧一窥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历史记忆、非遗技艺、传承方式,是个新鲜事。 观众颜沁伊看完后感慨,剧中节气从冬至作序,立春启,惊蛰生,立夏长,大暑褪,立秋实……四季轮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她很喜欢湘西非遗里的天地日月。 “移动的文旅宣传车” 传播各地文化 越来越多的剧目,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潮流体验。乘着“国潮风”,以本地历史、文化为核心的舞剧、音乐剧创作也“热”了起来。这些剧目几乎都会规划全国巡演,将本地文化传播到各地去,就像一辆移动的文旅宣传车。就像看完《二十四时舞》后,很多厦门观众说“要去湘西玩”。 《二十四时舞》演出剧照。 清明小长假期间在厦上演的辽宁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七夕》,保留辽宁芭蕾“原声”,加入了“潮”代表的新创意。它将京剧“牛形”的横八字步动作融入芭蕾,“老牛”角色通过双拳环举、阔步雄浑的舞步传递力量感,借鉴了戏曲表演手段,又转化成芭蕾舞。舞台设计也很“国潮”,有留白、有虚拟处理手法,比如简约的中式亭阁、多媒体宇宙背景等。 在厦门火爆到一票难求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及舞剧《五星出东方》等剧目的上演,也激发了舞蹈界的“文物意识”,创作出更多以文博为题材的新作,而各地对于文旅融合的重视,也让今年舞台产生更多亮点。 《五星出东方》演出剧照。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等出品的舞剧《天下大足》正在中国巡演,本月下旬将来厦演出。《天下大足》以位于重庆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创作蓝本,用舞蹈演绎大足石刻及相关人物故事。 有影响力的“国”剧 激活传统文化基因 去年底,“中演汇剧场演艺年度影响力”评选结果出炉,2024年度十大舞剧里,中国原创剧占了9部。其中《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红楼梦》《赵氏孤儿》《孔子》《孔雀》《昭君出塞》《醒·狮》等8部剧都在厦门上演过,有的不只来过一次,每次还不止演一场。 《红楼梦》中王熙凤剧照。 作为现象级国潮舞台作品,《只此青绿》的破圈密码在于它完成了从“文物复刻”到“美学觉醒”的升华。舞者服饰提取《千里江山图》矿物颜料“石青”“石绿”,通过渐变纱裙与灯光交互,再现画作“青绿为魂、水墨为骨”的东方色谱。舞者通过“垂眸”“敛袖”“折腰”等极简动作,模拟山石层叠、溪流蜿蜒的形态,将宋代文人“物我两忘”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肢体语言。 演出后,“《千里江山图》为何能千年不褪色”等话题成为热搜,剧中“青绿腰”舞姿还引发全网挑战,以至于各地医生表态:这个姿势不能随便做。 年轻人追捧的国潮剧场,本质是构建一个“可进入的传统文化平行时空”。在厦门嘉庚剧院上演的剧目——从昆曲《牡丹亭》到舞剧《胡笳十八拍》,从南音《礼乐千秋》到儿童剧《元曲的秘密》——无不以创新姿态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既让观众感受到千年文明的厚重,又以现代审美赋予其蓬勃生命力。 舞剧《李白》剧照。 当剧场成为传统文化的生活化转译场域 年轻人收获的不仅是审美体验 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确认 ——用属于自己的方式 将“古老的月光” 编织进当代生活的经纬 记者:林晓云 摄影:卡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