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盛茶道

当前位置: 汉盛茶道 > 品牌故事 > 文章页

明代转折:废团兴散,茶文化的“文艺复兴”

时间:2025-04-29 17:53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6 次
新京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热点新闻,涵盖突发新闻、时事、财经、娱乐、体育,以及评论、杂志和博客等,新京报网本着品质源于责任的的信念,致力于成为用户喜爱的精品新闻网站。

政治与茶叶:

朱元璋,农民皇帝的“废团兴散”

01

明朝建立之初,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记载,四方贡茶仍“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

不过,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并不认同宋朝茶文化的精致奢侈之风,亦由于少年出家为僧时喝过当时民间已有的“散茶”,所以登上皇位不久,便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以不应“重劳民力”之名,下令“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从此,“废团兴散”深刻改变了中国茶的发展方向,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推动了散茶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

唐宋元时期,茶叶均为蒸青绿茶,即用水蒸汽杀青,之后再捣烂压块继而烘干的称为片茶(团饼);蒸而不捣、直接烘干的谓之散茶;蒸后捣烂、不压而烘干的则为末茶。

南宋陆游《安国院试茶》诗的自注中提到的“不团不饼,而曰炒青”中的“炒青”应为蒸青散茶经锅炒干燥而成的茶,明初制茶流行的其实也是这种蒸青散茶。真正锅炒杀青的“炒青”和“烘青”制法是在明中后期发展成熟的。可以说,明代的炒青和烘青工艺为绿茶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出现了大量绿茶名品。

权斗与茶艺:

朱权,皇十七子的“以茶明志”

02

就在父亲“废团兴散”的同一年,年仅十三岁的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就藩于北方军事重镇大宁(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南大宁故城),在当时诸王中与朱棣一起享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声誉。靖难之役中,朱权被朱棣“绑架”到北京“软禁”,共同反叛建文帝,并承诺事成后中分天下。但成功夺权后,朱棣不但没有中分天下,也没有把富庶的苏州、钱塘等地封给朱权,反而将其改封至南昌,变相监控起来。

经历了骨肉相残、兄弟之心叵测、权力斗争险恶的朱权,只好寄心于道教、戏剧、文学,崇奉黄老之术而“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权日与文学士相往还”,以茶明志:“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以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终成《茶谱》一书,通过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品水等十六则内容,展现茶的自然之性,“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明初虽已普遍使用散茶,但饮用方式,一仍宋元点茶。朱权把唐煎、宋点、明散茶的因素择其要糅合在一起,开创“叶茶烹点法”,为以后叶茶冲泡方法的进一步变革奠定了基础。

与以茶明志相适应,朱权对品饮主张从简,回归天然。如精简茶具数量、采用不加雕饰的自然原料:茶碾,古以金银铜铁为之,皆能生锈,今以青礞石最佳;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镂藻饰,尚于华丽,予制以斑竹,最清;茶匙,要用击拂有力,古人以黄金为上,今人以银铜为之,竹者轻,予尝以椰瓢为之,最佳;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文兔毫为奇,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

饮茶习俗上,受古代煮饮习惯影响,民间一直有在茶里添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品的习惯,明初姜枣之类虽已不再入茶,但仍有以果品佐茶的习俗。对此,朱权认为如果一定要调味,“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顷,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开了以花草调饮茶的先河,促进了茶与花的结合,为明代花茶制作的滥觞。

明朝建立一百多年后,成化年间,丘濬在《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九《制国用·山泽之利下》中曰:“今世惟闽、广间用末茶,而叶茶之用遍于中国,而外夷亦然,世不复知有末茶矣。”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万历年间,黄一正在《事物绀珠》中辑录了雷鸣茶、仙人掌茶、虎丘茶、天池茶、罗佥茶、阳羡茶、六安茶等97种名茶,涉及地域南至云南金齿(今保山)、湾甸(今镇康县北),北至今山东莱阳,全国各地都形成了主要茶叶产地和代表名茶,奠定了我国近代茶叶和茶文化的大致格局与风貌。

宗教与茶性:

具有中国特色茶道的现实和逻辑起点

03

与焕然一新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出现了文人饮茶的新天地,“文人与茶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至中国茶文化的全面进展主要就靠这种文人茶道的推动”。

无论是观茶色、品茶味,还是赏茶具,“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与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儒释道三教合流后所追求的那种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相契合。

如江西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赖功欧所言:“道家与茶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源头上,儒家体现在观念核心上,而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全面兴盛与发展上。禅宗对中国茶文化的功绩最大。没有禅宗,中国的茶文化甚至不能称为茶文化。”

确实,禅宗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高度本土化的产物,以静虑、冥想或顿悟作为超度救世的法门,始终在寻求去妄存真、任运自适、圆悟圆觉等境界,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和生命体验,而品茶正如参禅——即所谓“禅茶一味”。

明中后期文人茶的“禅茶一味”经验,实际上是一种面对政治的明哲保身和精神上自我麻痹的“诗性智慧”,它虽然“在美学上有更高的境界,在文化气质上也显得更为清高,在品味上也追求人品与茶品的相得”,但一点政治的波澜就可以将其无情解构,形成“文人茶”文化中极为特殊的矛盾现象。

文人与茶境:

安身寄命里的诗性智慧与历史解构

04

通过在茶中娱情、揽胜、率性而为,明中后期文人不但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散茶品饮方式,而且贡献了大量以茶为题材的诗词和绘画作品,以“吴门四家”中文征明、唐寅为例,他们的绘画不仅享誉江南,对茶事活动和创作也乐此不疲,留下以茶为题材的大批珍贵画作。

文征明对茶事、茶书、饮茶之法探究不息,撰有《茶录考》一文,对蔡襄《茶录》的书法艺术、版本、写作时间作了深入考证,并有茶诗和叙及茶事的诗150多首存世,除诗文外,文征明还有《惠山茶会图》、《乔林煮茗图》、《品茶图》、《茶事图》、《茶具十咏图》、《浒溪草堂图》等多幅以茶为题材的绘画。

唐寅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应天乡试中考取第一。不幸的是,次年进京参加会试,因风头太过而遭人构陷,一时间“谗舌万丈,飞章交加”,卷入科场舞弊案,“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虽最终查无实据,但却断了他的仕途,此后,唐寅纵情于诗画之间,以茶为题材的作品有《卢仝煎茶图》《煎茶图》《斗茶图》《烹茶图》《煮茶图》《事茗图》等。

当所有人都弃绝唐寅时,文征明站在了唐寅一边,并劝他收敛一些,但唐寅并不以为然,并以“性灵既异,趋从乃殊”为由拒绝了文征明的劝诫,走向更为肆意的才情抒发,自署其印鉴曰“江南第一才子”。

这虽使他“风流才子”声名鹊起,却也招来了更大的隐患,接受了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想效仿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的重金延揽,前往宁王府待了半年,后发觉其有异志、意欲叛乱后,故意“醉酒佯狂”“脱光衣裤,露其丑秽”,使宁王无法忍受,只得放还,侥幸躲过一场大祸(后宁王起兵叛乱,兵败后被处死,与他有瓜葛的文人都受到株连),从此穷困潦倒,以卖画为生。

宁王事件后,唐寅才真正有所省悟,一方面在写给文征明的《又与文征仲书》中表示,自己可以在诗画创作方面与文征明一比高下,但在学问、品行上,面对文征明对待权贵人物的淡定,不用书画结交太监、诸侯王和外国人(以避免引起非议或牵扯到权力斗争中),以及对饮酒、声色的克制淡泊,“寅将捧面而走矣”。可见以唐寅为代表的明中后期文人,不管怎样率性而行,最后都逃不出观念的困境,回归到以文征明为代表的那种内敛和温柔敦厚中。

总结与茶书:

皓首穷茶、痴迷不悟的“文艺复兴”

05

据农史专家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中国古代茶书,有唐代7种,两宋25种,元代未见有专门的茶书,明代55种(明初朱权《茶谱》和谭宣《茶马志》两种,中期10种,后期43种),清代11种(康熙及相近年代7种,3种成书年代不详,光绪年间仅程雨亭《整饬皖茶文牍》1种)。可见唐代《茶经》之后,经过宋元的发展,明朝中后期到达一个高峰,但清朝中期和后期,茶书很少出现有力的新作,文人们沉湎于考据训诂,传统茶学逐渐走向没落,未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万历十四年(1612年),时任福州知府、酷嗜茶道的喻政与友人整理、汇编成《茶书全集》一书,不但集陆羽《茶经》以后“茶书之大成”,而且收录了几种其他书所未载的茶书,使之“赖以流传至今”。

《茶书全集》共有万历壬子版和万历癸丑版两个版本,其中壬子版分元、亨、利、贞四部,共收茶书17种,癸丑版为前者的增补重印本,分仁、义、礼、智、信五部分,收录茶书增加到27种,上起唐代,下至明中后期,包括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朱子安《东溪试茶录》、蔡襄《茶录》、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张源《茶录》、屠隆《茶说》、陈继儒《茶话》等等。虽刊刻极少、存世量稀,但《茶书全集》的初版本、增补本仍有幸入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正是在《茶书全集》这一意义上,日本学者布目潮沨把明中后期视为中国茶的“文艺复兴”时期。

除了《茶书全集》中的收录,明代55种茶书中,现存的有近40种之多,其中以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为代表,此二人都是无意科举的不致之仕。

张源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前后著成《茶录》一书。《茶录》约1500字,分为采茶、造茶、辨茶、藏茶、火候、汤辨、汤用老嫩、泡法、投茶、饮茶、香、色、味、点染失真、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茶、贮水、茶具、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等二十三则,精练简要,言之有物,称得上明代茶书的经典之作。

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著成《茶疏》一书。书中通过产茶、今古制法、采摘、炒茶、岕中制法、收藏、择水、火候、饮啜、论客以及茶所等三十六则内容,详细介绍了明代散茶的品饮艺术。

除了对饮茶流程完整、细致的介绍,明代茶书中,还有专门介绍某一类茶的作品,如以产于浙江长兴和江苏宜兴的名茶——岕茶为主题的茶书就有熊明遇《罗岕茶疏》、冯可宾《岕茶笺》、周高起《洞山岕茶系》、周庆叔《岕茶别论》(失传)等专论。

除了专门的茶书,晚明至清初,明人有关茶的文字还见于小品文、随笔、杂记以及文集等著述,如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文震享《长物志》、高濂《遵生八笺》、屠隆《考槃余事》等,内中对茶事的相关记录和论述也是明代茶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亡后,这一潮流又在那些拒绝仕宦的入清文人身上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30 15:04 最后登录:2025-04-30 15: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