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馆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民间,曾在历史上发挥过其应有的作用:经济上交流信息、洽谈生意,政治上产生“吃茶与国运”“茶馆政治家”“莫谈国事”等民间公共生活现象,文化上对大众娱乐、民间艺人、戏园等的包容和哺育等,而且在不同地域之间,都因与地方文化的密切联系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有些茶馆历百年而不倒,如今依然可以在某个城市的角落找到它们。 ” 茶馆发展: 普及各个角落,功能更加完善 茶馆有着深植民间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国特有之物。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根据经营方式和特点的不同,茶馆也有茶肆、茶坊、茶楼、茶邸、茶舍、茶亭、茶棚、茶寮、茶室、茶屋、茶居、茶铺等诸多不同的称呼。 陆羽《茶经·七之事》记载,西晋文学家傅咸《司隶教》云:“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煮制的浓茶,表面有类似粥膜的膜衣)”;《广陵耆老传》云:晋元帝年间(317年-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可见当时已有流动性的、担茶而卖的“茶担”。南北朝时,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出现了固定的、供人喝茶住宿的茶寮,成为茶馆的雏形。 入唐后,玄宗年间、代宗年间已有茶馆开张,不过并不普及,功能也不完善。宋代,茶馆进入兴盛时期,不但数量多,而且分布广,汴梁(今开封)、临安(今杭州)等地的大街小巷都曾有茶馆林立。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称杭州百姓“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明代,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岱《陶庵梦忆》记载,明末“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不难发现当时茶馆对茶叶质量、用水、煮茶火候、茶具等细节的讲究,与此同时,北京卖大碗茶兴起,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清代茶馆业的真正发展是在清中期,茶馆迎来一个比较大的发展,至晚清、民国,发展至鼎盛。 茶馆分布: 地域特色鲜明,人间烟火气浓厚 北京 北京作为政治中心,茶馆的特点以文化见长,康乾时期,流行的俗语说“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茶馆成为京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重要生活场所。 北京的茶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品茶尝点、喝酒吃饭、茶酒兼营的“二荤铺”,店名多冠以“天”字,如天福、天禄、天泰等,馆内座位宽敞、摆设讲究,品位较高。第二种是只卖茶、不卖酒饭菜的“清茶馆”,但有象棋和谜语供茶客消遣娱乐,有时候还会在下午安排评书、大鼓书等节目,京韵大鼓的很多艺人都是在茶馆里成长起来的。第三种是设在郊外集市或大道旁的“野茶馆”:搭个凉棚、摆个桌子、几条板凳、几只粗瓷陶碗,方便路人歇脚止渴或打听讯息。 此外还有可以看戏的茶园,如吉祥茶园、天乐茶园、广和茶楼等,通常是中间一戏台,三面楼廊观众席上设置茶桌,供客人边品茗边看戏,以致有圈内人说:“戏曲是用茶汁浇灌出来的一门艺术。” 晚清遗老徐珂汇编的朝野遗闻轶事《清稗类钞》中有记载:北京茶肆所售之茶,有红茶、绿茶二大别。红者曰乌龙、曰寿眉,曰红梅。绿者曰雨前,曰明前,曰本山。饮茶者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者……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作,作茗憩,与围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忤……光绪丙子,粤人于广东路之棋盘街北,设国芳茶居,兼卖茶食糖果,侵晨且有鱼生粥,晌午则有蒸熟粉面,各色点心,夜则有莲子羹、杏仁酥。 上海 上海茶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最大通商口岸兼最大工商业城市的便利而迅速发展繁荣。大约在同治初年,出现了能容纳千人的大茶馆,三茅阁桥(今河南路延安东路口)附近的“丽水台”,南京路的“一洞天”“江海朝宗”“益华丽”。晚清时,除本地人开的茶馆外,广东路也出现了广州人开的广式茶楼“同芳居”“怡珍居”,生意非常火爆,很快就在南京路和西藏路开设分店。此外,白大桥(即外白渡桥)北还有日本人开的“三盛楼”,这种茶馆后来遍设于各租界,后为驻沪领事所禁。 南京 清代南京不但茶馆远多于酒楼,还习惯用上好的雨水泡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乾隆年间的“鸿福园”和“春和园”,它们位于文星阁(今南京夫子庙魁光阁)东边,据秦淮河两岸,“各据一河之胜。日色亭午,座客常满。或凭阑而观水,或促膝以品泉”。有云雾、龙井、珠兰、梅片、毛尖等多种茶叶供茶客选择,并供应酱油瓜子、酥烧饼、春卷、水晶糕、猪肉烧麦等小吃。 此外,夜晚的秦淮河上还有流动的“水上茶舫”,通常是船舱中间的小桌子上“摆着宜兴茶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有时候游客自己也会带一些酒、肴馔和果碟,在船上煨了吃。 南京附近的镇江有素、荤两类茶馆。其中素茶馆以出售清茶为主,同治初年商人杨大贵开设的第一家素茶馆“邻桥园”。荤茶馆以建于1866年的“朝阳楼”最为有名,茶点中的“肴肉”搭配饮茶食用非常可口,是独具特色的镇江茶点。 广州 虽然也有不少像“陶陶居”“莲香楼”那样历史悠久的老牌茶楼,但最具广州特色、最受普通人欢迎的恐怕还要属同治、光绪年间已遍及全城街边巷口的“二厘馆”。所谓“二厘”是指按人头计算,每位茶价二厘,主打的就是一个价廉。早上开工前,人们(多是做建筑和苦力的劳工)到茶馆喝壶茶、交流市道行情的同时,再顺带吃点芋头糕、松糕、钵仔糕之类的糕点填饱肚子,称得上是广东人特有的“一盅两件”(一壶茶两碟点心)生活方式。 此外,扬州、苏州、四川、云南等地的茶馆也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